大秦艽汤

拼音:daqinjiaoshang



组成


秦艽

90克

甘草

60克

川芎

60克

当归

60克

白芍

60克

细辛

15克

羌活

30克

防风

30克

黄芩

30克

石膏

60克

白芷

30克

白术

30克

生地

30克

熟地

30克

白茯苓

30克

独活

60克


功效与作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兼恶寒发热,肢节疼痛,苔白或黄,脉浮紧或弦细。


用量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30克,水煎去滓服。现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


本方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适用于风邪初中,在经在络,尚未深入脏腑者。由于正气先虚,络脉空虚,卫不固外,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致气血痹阻,络脉不通。血弱不能养筋,筋脉失于荣养,故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不能运动等症,风邪外袭,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见恶寒发热,肢节疼痛;风邪郁而化热,故见苔黄,脉浮弦为风邪初中之征,脉弦细则为兼有营血不足之象。治宜祛风通络为主,配合养血活血益气、清泄里热之法,秦艽为风中之润剂,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为主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行散之品,能祛风散邪,捜风通络,俱为辅药。其中羌活主散太阳之风,白芷主散阳明之风;防风为诸风药之军卒,随风所引而无处不到,独活祛风止痛,善治下部之痹,与羌活善治上部之痹,相得益彰;细辛芳香最烈,内能宣络脉而疏百节,外可行孔窍而透肌肤。五药相合,加强秦艽散风之力。然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有关,风邪浸淫血脉,易于损伤阴血,而血虚生燥,更使筋脉失于濡养,且方中诸多风药,性温燥,易伤津血,故佐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血,即所谓“疏风必先养血”(《医方集解》),寓养血于疏风之内,以济风药之燥,且川芎与当归相伍,可以活血通络,使“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医方集解》),深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且使风邪去而正不受伤,离有扶正御风之意;风邪外中经络,郁而化热,故配生地、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并可制诸风药辛温行散之太过,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各药相合,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按语


本方以风邪初中经络、舌强语蹇、口眼歪斜、手足不能运动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等病症。如无内热者,去黄芩、石膏;有风热表证者,去防风、羌活、当归、加桑叶、薄荷、菊花;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去地黄,加半夏、橘红、南星;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年老体衰者,加黄芪。本方风药较多,过于辛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床应用宜斟酌加减。

附方


①疏风汤(《寿世保元》),由当归、川芎、白茯苓、半夏、陈皮、乌药、香附、羌活、防武、白芷、麻黄、甘草、细辛、生姜构成。功能疏风散寒,通络舒经。主治风邪中府,手足拘急不仁,多着四肢,面色如土,恶风寒者。

②疏风饮(《杂病源流犀烛》),由人参、黄芪、白芍、当归、秦艽、升麻、防风、苏木、葛根、钩藤、红花构成。功能通络疏成,益气养血。主治卒中,筋脉拘急,血液耗损,无以养筋,口眼歪斜者。


方源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标签: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