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拼音:xixin

细辛图片


细辛

别名:小辛、少辛、细草、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肾经。

煎法:后下

开窍 祛风 散寒 止痛

细辛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1~3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细辛图片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1.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治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等;若见鼻塞流涕,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通鼻窍药同用;对于阳虚外感,表里倶寒,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常与附子、麻黄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本品性温燥烈,辛散力较强。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2.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寒湿痹证) 用治多种疼痛,尤以头痛连齿者功用颇佳。若用治牙痛,属寒者,可配以白芷;属热者,配以石膏同用,为用治牙痛之要药。用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3.宣通鼻窍(鼻塞不通,鼻渊) 用治鼻病及头痛,常与白芷、辛夷等药同用。其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既能发散风邪,又能通鼻窍及止头痛,为用治鼻渊之良药。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证) 用治外感风寒,痰饮内停,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等,常与发散风寒、温肺止咳的麻黄、干姜等药同用,如小青龙汤;若遇寒痰停饮犯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的,常与茯苓、干姜等药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其特点是外散风寒,内化痰饮。

细辛图片

细辛图片


细辛主治

主治风寒表证、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症。用于风寒表证见有头身疼痛、痰饮喘咳、鼻塞不通,以及因风寒阻滞经络血脉所致的各种疼痛。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牙痛、心绞痛、心动过缓、梅尼埃病、勃起功能障碍等可辨证用之。


细辛现代药理研究

1.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细辛有解热、抗炎作用。
3.细辛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其挥发油对离体蛙心具有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作用。
4.细辛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
5.细辛有抗菌作用,对各种球菌、杆菌、霉菌及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6.细辛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7.细辛有抗氧化作用。
8.华细辛醇浸液有局麻作用,细辛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过敏作用。


细辛成分

含挥发油如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另含消旋去甲乌药碱、谷甾醇、豆甾醇等。现代药理研究,细辛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炎、抗过敏、解痉及局麻作用。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


细辛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1~3g;用水煎服。1、泡酒细辛、白芍、杜仲、地黄、牛膝、茯苓、桑寄生、橘核、川芎、当归、防风、甘草各适量,一起浸没在白酒里,密封保存60天即可。适量饮用,行气开郁、祛风燥湿。2、泡茶细辛、川芎、薄荷、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甘草适量混合,共同研成粉末,每次3~8克,用开水冲服,带茶饮用。治风寒感冒。

细辛禁忌

①本品有小毒。不良反应可见烦躁不安、汗出、面色红赤、脉洪数、颈项强直、瞳孔散大,或意识不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动、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胸闷,或见口渴、恶心、呕吐、肝大及脂肪变性、肝细胞瘤,或见小便闭塞、少腹膨隆、急性肾衰竭等。

②气虚多汗、阴虚火旺、血虚及阳亢所致的头痛眩晕、阴虚咳嗽及肺热咳喘、肾功能不全者均忌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③用量以不超过3g为宜。


细辛选方

1、治风寒感冒:细辛、麻黄各6g,附子l5g。附子先下,大火烧开,小火持续30分钟,入细辛,持续20分钟,入麻黄,持续5分钟,去沫取汁。

2、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黄、羌活、防风、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有风,加荆芥;有寒,加麻黄、桂枝;有暑,加黄茶、石膏;有温,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

3、冯静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细辛、吴茱萸、米醋各250g。 将细辛、吴茱萸研为细末;取药末6g加醋适量调成糊,于每晚洗脚后敷贴于双侧涌泉穴,外以塑料薄膜覆盖,绷带固定。

4、李述文等以驱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炎

 细辛、制草乌、制川芎各6~12g,麻黄15g,牛膝、木瓜各20g,乳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

5、潘秋华以细辛散治疗肩周炎

细辛5g,冰片2g,生姜1g。上药为末,以白酒调膏,贴敷患部,24小时后揭掉,隔3小时后再贴。

6、口疮糜烂 

细辛4.5g,研为细末,分作5包。每取1包以米醋调如糊状,敷于脐眼处,外贴膏药,每日换药1次,连用4~5日。据观察,一般口腔溃疡敷后不出4日多能痊愈。小儿高热或泄泻后满口糜烂,流涎特多,痛甚不能饮食者,用之亦有疗效。

7、多种皮肤病 

细辛250g,鲜羊蹄根60g,土荆皮、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闹羊花、荜茇、蟾酥各24g,酒精适量。制成外用药水,治疗神经性皮炎、顽癣、厚皮癣等,每日涂2~3次。皮肤糜烂破溃处、阴部、肛门周围不宜涂药,绝不可入口。

8、顽固性重症肌无力

麻黄9g,附子(先煎1小时)30g,细辛6g,黄芪30g,人参(另煎、对入)、当归各12g,白术15g,菟丝子24g,紫河车(研末、冲服)4g,鹿茸粉(冲服)3g,炙甘草6g,马钱子粉(冲服)0.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9、燥咳及喑哑 

细辛、黄柏、薄荷各5g。先煮黄柏30分钟,后下细辛、薄荷再煮20分钟,取汁200ml,分2次温服。忌食辛辣、腥膻之品。以此用方治疗患者,一般服药3~5剂症状即可消失。

10、肩关节周围炎 

细辛80g,研为极细末,与生姜300g杵成泥绒,铁锅内炒热,加入60度高粱酒100ml调匀,再微炒后,将药铺于纱布上,热敷于肩关节周围痛处,每晚1次。胥福林共治疗37例患者,全部获效。

11、肌内注射所致局部肿块 

细辛30g,研为极细末,过筛,密封备用。在肿块及四周外敷一薄层,用胶布贴封不漏气,外加热水袋热敷即可。共治疗260例患者,均经治疗1~2日肿块消失。

12、阿弗他口腔炎 

细辛粉末9~15g,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匀成糊剂,摊于纱布上,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密封,至少贴敷3日,对顽固性患者可连续贴敷2次。共治疗106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3.4%。

13、脉管炎 

以取细辛15g为主,配伍桂枝、白芍、羌活、川芎各10g,当归20g,茯苓、牛膝各15g,桃仁、牡丹皮各12g,丹参30g,通草8g,大枣8枚;若疼痛剧烈者,可加入制乳香、制没药、甲珠。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若感染甚者,并取黄连、黄柏,取水煎液反复冲洗;再取白九一丹、生肌玉红膏外敷。张自强共治疗52例患者,痊愈44例,好转6例,无效2例。

方一:治疗风湿骨痛

细辛3g,海风藤、钩藤各15g。水煎服。

方二:治疗虫牙痛

细辛适量,嚼烂放患牙处。

方三:鼻炎、鼻窦炎

细辛、全蝎各3g,防风、黄芩各6g。水煎服。

方四:治疗小儿哮喘

海螵蛸9g,炙麻黄6g,细辛1.5g。共研细末,分为3包,早、中、晚各服1包。

方五:治疗各种牙痛

细辛4g,荜拔10g,高良姜9g,冰片3g。共研细末,敷患处或饮服。

方六:治疗外感风邪头痛

川芎、荆芥各120g,白芷、羌活、甘草各60g,细辛、防风各30g,薄荷240g。以上8味共碾末,清茶服,每次6g,每日数次。

方七:治疗阳痿

细辛5g,韭子10g,泡水当茶饮,连服1个月。

方八: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

细辛、甘草各3g,茯苓10g,干姜、五味子各2g。水煎服。


细辛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日华子本草》:治嗽,消死肌,疮肉,胃中结聚。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


《本草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气之厚者胀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蒙筌》: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升也,阳也。无毒。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反藜芦,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恶狼茱狼毒、山茱萸。黄芪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或用独活为使,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效。安五脏尤益肝胆,温阴经旋去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芷甘草,当归、芍药、牡丹皮、藁本、川芎、白芷、甘草。疗妇人血闭神方;得决明鱼胆羊肝,石决明、青鱼胆、青羊肝。止风泪目疼劫剂。寒邪发在里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仲景方。口臭及齿龈肿疼,煮浓汁热含;冷吐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


《景岳全书》:反藜芦,忌生菜,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升也,阳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益肝温胆利窍,逐诸风湿痹,风痫阂疟,鼻齆不闻香臭,开关通窍,散风泪目疼。口臭牙虫,煎汤含漱。过亦散真气,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阴分之邪,阴分且然,阳分可知,旧云少阴、厥阴之药,然岂有辛甚而不入阳分者?但阳证忌热,用当审之。


《本草备要》:宣,散风湿,补肝,润肾。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齆,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死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恶黄芪、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本草崇原》: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禀少阴泉下之火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细辛药用部位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茎及根。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细辛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