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拼音:doukou

豆蔻图片


豆蔻

别名:白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圆豆蔻、十开惹、漏蔻、飞雷子、草果、草蔻仁、弯子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归胃、肺、脾经。

化湿 开胃 消食 行气 止呕

豆蔻功效与作用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3~6g,后下。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止呕,化湿消痞,行气宽中,开胃消食。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1.化湿行气(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用治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等,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之胸腹虚胀,多与黄芪、白术等药配伍为用。亦可用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若湿邪偏重,可配以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热重于湿,可与黄芩、黄连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2.温中止呕(呕吐)用治胃寒湿阻气滞呕吐,可单用研细末吞服或配伍藿香、半夏等同用;对于小儿胃寒吐乳,可与砂仁、甘草共研细末服用。

豆蔻图片

豆蔻图片

豆蔻图片

豆蔻图片

豆蔻图片


豆蔻主治

用于湿阻气滞、脾胃不和所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湿浊郁遏所致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寒湿呕逆、妊娠呕吐、噎膈呕吐、食积不消、醉酒等。无论湿邪内阻、脾失健运,或外感时令之湿邪,湿与热合,胶结不解,均可配伍用之。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衰竭等可配伍用之。


豆蔻现代药理研究

1.白豆蔻的挥发油有健胃、驱风、止吐等作用。
2.白豆蔻的水煎剂低浓度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而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呈抑制作用。
3.白豆蔻还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


豆蔻成分

现代研究,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其挥发油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的作用。所含α-萜品醇与4-松节醇均有显著的平喘作用。果壳水煎剂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具有促进消化、解酒等作用。


豆蔻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2~5g,用水煎服。本品以研粉待诸药煎好,趁沸冲服为妙。

豆蔻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服。

胃热上火之习惯性便秘、皮肤瘙痒症或皮肤溃疡、上呼吸道感染者禁用。

①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口腔溃疡、咽喉红肿疼痛、腹痛、便秘等反应。

②本品以研粉待诸药煎好,趁沸冲服为妙。


豆蔻选方

1、治脾虚湿阻型胃炎:豆蔻、藿香、诃子各6g。共研成末,每服3g,姜汤送服。适用于恶心吐酸症状。

2、治肠胃受湿、濡泻无度、腹痛、饮食不化:豆蔻、诃子、陈皮、干姜各15g,厚补22g。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5g,水煎,去渣,空腹温服,每日两次。


豆蔻古籍摘要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目中云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本草蒙筌》:味辛,气大温。味薄气厚,阳也。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散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疼,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呕,消积食膨。


《景岳全书》:味辛,气温,味薄气厚,阳也。入脾肺两经,别有清爽之气。散胸中冷滞,温胃口止疼,除呕逆翻胃,消宿食膨胀,治噎膈,除疟疾,解酒毒,祛秽恶,能退翳膜,亦消痰气。欲其速效,嚼咽甚良,或为散亦妙。


《本草备要》:宣,行气暖胃。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眦红筋。太阳脉起目眦。


豆蔻药用部位

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豆蔻选购保存

以粒大、完整、饱满、果皮薄而色洁白、气味浓者为佳。

豆蔻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