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nxiang
别名:白檀、白檀木、山萌芦、白花茶、牛筋叶、灰木、擅花青、砒霜子、蛤模涎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安神 散寒 调中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膈不舒,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用法用量:2~5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调中,散寒,顺气,安神定志。
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泠痛症,常配伍白豆蔻、丁香等同用;
用治寒凝气滞之胸痹绞痛症,可配以延胡索、髙良姜等同用;
用治胃脘冷痛、少食呕吐症,可取本品研末后,以干姜汤泡服,或与沉香、砂仁等同用。
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善理脾胃,调肺气,利胸膈,偏于用治胸膈气滞病证。
檀香图片
檀香图片
以善调膈上诸气、畅脾肺、利胸膈为其特点。用于寒凝气滞、胸腹冷痛、胃寒呕吐、饮食难进,以及胸痹心痛等症。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1.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用作尿道消毒剂,治疗白浊等症。
2.檀香还可用于制作香料、肥皂等洗涤剂。
主含挥发油,油中含α-檀香醇、β-檀香醇、β-檀香萜烯、檀香二环酮等。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心律失常、镇静、抗菌等作用。
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
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不宜超量,久服。
偶见舌麻、头晕、恶心、反胃、上腹不适、口渴、皮疹、心悸、汗多或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反应。
1、治血瘀型痛经:檀香、红花各5克,绿茶2克,红糖30克。用开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代茶饮用。
2、治胃脘寒痛、呕吐食少:檀香、沉香、白豆蔻、砂仁各等分,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干姜汤送服即可。
3、治风热型咳嗽:檀香5g,丁香6g,石膏、红花、甘草、北沙参各10g。水煎,去渣,取汁,时时服之。
4、治萎缩性胃炎:檀香5g,玉竹、丹参各30g,山楂、砂仁各10g。水煎, 去渣,温服,早、晚分服。
《日华子本草》:热,无毒。治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
《本草纲目》:白檀辛温,气分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阳中微阴。无毒。专入肺肾脏,通行阳明经。醋摩敷恶毒止痛,水煎升胃气进食。腹痛霍乱可却,中恶鬼气能驱。又紫真檀香,主恶毒风毒。
《景岳全书》:味辛,气温。能散风热,辟秽恶邪气,消肿毒,逐鬼魅。煎服之可散冷气,止心腹疼痛,定霍乱,和胃气,开噎膈,止呕吐,进饮食。又治面生黑子,每晚以热水洗拭,磨汁涂之甚良。
《本草备要》:宣,理气。辛温。调脾肺,利胸膈,去邪恶。能引胃气上升,进饮食,为理气要药。
《本草求真》:[批]逐冷除郁,以引胃气上行。白檀香专入肺、胃、脾,兼入肾。气味辛温,熏之清爽可爱。形容殆尽。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力并上行。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力主外散。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时珍曰:《楞严经》云,白旃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今西南诸番酋,皆用诸香涂身,取此义也。《杜宝大业录》云:隋有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济人,沉香饮、檀香饮、丁香饮、泽兰饮、甘松饮,皆以香为主,更加别药有味而止渴,兼补益人也。道书谓之浴香,不可烧供上真。但此动火耗气,阴虚火盛者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