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拼音:dahuang

大黄图片


大黄

通秘结、导淤血必资大黄

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火参、肤如、川军、黄良、蜀大黄、生大黄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解毒 清热 消肿

大黄功效与作用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度,用于目赤咽痛、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消肿,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清热解毒。

泻热毒,破积滞:用于实热便秘、积食、反酸、水肿、淋病、小便不利、黄疸、咽喉肿痛、目赤、口舌生疮、内热呕吐、跌打损伤、热毒、烫伤等症。

行瘀血: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破一切瘀血,亦能调气,治各种瘀血,气瘀作疼。用于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泻下通便,利二便:大黄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通畅二便,用于便秘、小便不利、淋病等症。

泻脾湿,下气:据《本草纲目》记载,张仲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满、脾胃湿热,病发于阴而反下,所以心下痞满、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表面上是泻心,实则泻脾。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泻下攻积(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积滞泻痢) 用治热结便秘最为适宜,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亦可用治其他类型的大便秘结,若寒积便秘,配以附子、干姜等同用,如温脾汤。对于肠道积滞不化,大便泻而不畅,里急后重的,配伍清热燥湿药同用,如芍药汤。本品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功用颇强,为攻下导滞之要药。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2.清热解毒(热毒证) 用治多种里热病证,无论有无便秘,皆可应用,如温热病,高热神昏,烦躁;脏腑火热证之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等病症。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部及根茎。主要产于青海、四川等地。秋末或次春采挖。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熟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酒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图片


大黄主治

主治实热便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痈疡肿毒,实热便秘,产后瘀阻,黄疸,水肿等症。对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热性感染疾患见有便秘者、急性传染性肝炎见有便秘者,以及阑尾炎、胰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眼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肠梗阻、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的腹胀、肛门疾病、肥胖症、皮疹、湿疹等均可辨证用之。


大黄现代药理研究

1.大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大黄有泻下作用。(2)大黄有保肝利胆作用。(3)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4)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促进胰腺分泌作用。(5)大黄含的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 .6~ .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起健胃、助消化作用。(6)大黄有兴奋或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

2.大黄对血液系统有影响(1)大黄有止血作用。(2)大黄有活血作用。(3)大黄有降血脂作用。(4)大黄有显著降低血尿素氮作用3.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3.(1)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大黄有解热作用。(3)大黄煎剂对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均表现有抗炎作用。(4)大黄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4.大黄蒽鲲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5.大黄酸、大黄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6.大黄对心脏功能有影响.
7.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8.大黄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9.大黄有祛痰作用。
10.大黄有抗肿瘤作用。
11.大黄有影响尿酸形成的作用。
12.大黄有保护肠粘膜的作用。


大黄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能促进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胰液分泌,抗肝损伤,抗胃、十二指肠溃疡,抗真菌、抗病毒,抗炎,止血,降血脂,抗肿瘤,利尿,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等。


大黄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3~12g,用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大黄禁忌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过量使用易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甚至呈急性胃肠炎症状。长期服用可引起黄疸,并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

儿童慎用生大黄。

不宜与西药胰酶、胃蛋白酶、多酶制剂、维生素、烟酸、咖啡因、氯霉素、山莨菪碱、颠茄、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硫酸亚铁、四环素、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甲硝唑、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制酸药等合用。

服用本品期间合用蜂蜜,可减少或缓解消化道反应。

①孕妇禁用。妇女产后、哺乳期不宜用。儿童慎用生大黄。

②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大黄选方

1、治便秘、脘腹痞满:大黄、枳实各12g,厚朴24g,芒硝9g。水煎,先煎厚朴和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有峻下热结的作用。

2、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泰、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大黄、芒硝、炙甘草各60g,山栀子仁、薄荷、黄苓各30g,连翘125g。将以上7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蜂蜜少许,水煎,去渣,饭后温服。

方一:治存脑出血急性期

每日以生大黄粉9g,用沸水15~20ml冲匀,多次灌服。不能灌服者,用生大黄30g,水煎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直到解大便为止。

方二:治疗胆道出血

轻症型:制大黄20~30g,每日1~2剂,水煎5分钟,凉后服。

重症型:制大黄首剂20~30g,以后每剂10~15g,每日2剂或隔6小时1剂,水煎5分钟,凉后服,1日用量不超过60g。

方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用生大黄粉,每次3g,每日3次,凉开水冲服,血止后可继续服2?3日。可配合西药补液、输血及抗贫血等一般治疗。

方四:治疗肾衰竭

生大黄30g,加水200ml,煎沸。做保留灌肠,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1个疗程为5~7日。

方五:治疗肠胀气

取大黄30g,研为细末,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两脚心(涌泉穴),每次敷2个小时,可用2?3次。

方六:治疗手癣

取大黄100g,加入米醋1000ml,浸泡10日。用该药液浸泡患手,每次2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儿童用该药液浸泡时间为10~15分钟。

方七:治疗急性化脓性桃体炎

取大黄3~12g,用沸水250ml冲泡,待温后徐徐吞咽。每2小时泡服1次,连服2~4日,停用其他药。


大黄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下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带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疥痈毒。


《本草纲目》: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衄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撑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大陷肠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肠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解伤寒,亦不知分别此义。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行元气、耗阴血故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大寒。味极厚。阴中之阴,降也。无毒。使黄芩一味,入阳明二经。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并载舟楫桔梗少停,仍缓国老甘草不坠。有斯佐助,才去病邪。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入剂多寡,看人实虚。盖性惟沉不浮,故用直走莫守。调中化食,霎时水谷利通;推陈致新,顷刻肠胃荡涤。夺土郁,无壅滞,定祸乱,建太平。因有峻烈威风,特加将军名号。仍导瘀血,更滚顽痰。破癥坚积聚止疼,败痈疽热毒消肿。勿服太过,下多亡阴。若研末鸡清调稠,可敷上火疮取效。谟按:大黄极寒,硫黄极热。二黄气味悬隔,何号将军相同?盖硫黄系至阳之精,大黄乃至阴之类。一能破邪归正,挺出阳精;能一推陈致新,戡定祸乱。并有过乎诸药之能,宜其同得居上之号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大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降也。有毒。其性推陈致新,直走不守,夺土郁壅滞,破积聚坚癥,疗瘟疫阳狂,除斑黄谵语,涤实痰,导瘀血,通水道,退湿热,开燥结,消痈肿。因有峻烈威风,积垢荡之顷刻。欲速者生用,汤泡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神农本草经读》:大黄色正黄而嗅香,得土之正气正色,故专主脾胃之病,其气味苦寒,故主下泄。凡血瘀而闭则为寒热,腹中结块,有形可徵曰症,忽聚忽散曰瘕,五脏为积,六腑为聚,以及留饮宿食,得大黄攻下,皆能治之。有荡涤肠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黄之效,末一句是总结上四句,又大申大黄之奇效也。意谓人只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且五脏皆秉气于胃,胃得大黄运化之功而安和,而五脏亦得安和矣,此《本经》所以有黄良之名也。


大黄药用部位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根茎及根。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肉质根及根状茎粗壮。茎中空绿色,平滑无毛,有纵纹。单叶互生;具粗壮长柄,柄上生白色短刺毛;基生叶圆形或卵圆形,长宽均达35厘米,掌状5?7深裂,裂片矩圆形,边缘有尖裂齿,叶面生白色短刺毛;茎生叶较小(南大黄基生叶5浅裂;鸡爪大黄叶裂极深,裂片狭长)秋季开淡黄白色花,大圆锥花序顶生;花被6裂,雄蕊9个。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根及根状茎入药。秋末冬初采收,去粗皮,切片干燥备用。分布于西北、西南各省,南方高寒山区有栽培。生于林下阴湿处。

大黄选购保存

大黄地道产地: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品质最佳。

大黄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