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hui
别名:卢会、奴会、劳伟、讷会、象胆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大肠、肝、胃经。
健胃 解毒 利胆 清肝 清热 通便 通经 消肿 泻火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抽搐,小儿疳积;外治癖疮。
用法用量:2~5g,宜入丸散。外用适童,研末敷患处。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可清热,利胆,解毒,消肿,泄热,健胃,通便,杀虫,通经,清肝;用于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口干口苦,烦躁易怒,面红目赤,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等症。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1.泻热通便(热结便秘) 用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证。因其“至苦至寒”,故较少作为攻下导滞药使用。本品泻下通便力专,功似大黄。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2.清泻肝热(肝经实热) 用治肝经火盛之便秘、尿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惊痫抽搐等症,常配伍龙胆草、栀子等同用,如当归龙荟丸。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3.驱除蛔虫(小儿疳积)用治虫积腹痛的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等,常与神曲、使君子等同用。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4.其他 本品外用有杀虫止痒之效,用治皮肤瘙痒症。
芦荟图片
芦荟图片
用于热结便秘、烦躁失眠、肝火头痛、目赤、惊风抽搐、小儿疳积、蛔虫病、顽癣及寿瘘肿胀等。对热结便秘兼心肝火旺、烦躁失眠者尤宜。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有较强的抑杀皮肤真菌的作用,可治疗痤疮。
1.芦荟有泻下作用。
2.芦荟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3.芦荟有抗肿瘤作用。4.芦荟有抗菌作用。
5.芦荟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6.芦荟有抗炎、镇痛作用。
7.芦荟有抗胃损伤的作用。
8.芦荟有保肝作用。
9.芦荟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从芦荟叶分离出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糖具有抗补体作用。
10.芦荟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11.芦荟有抗辐射损伤的作用。
主含蒽醌类成分,如芦荟苷、芦莶大黄素苷、异芦荟大黄素苷等;尚含多糖、留醇及脂肪酸类。具有泻下、抑菌、抗炎、保肝、抗辐射损伤、抗肿瘤、护肝等作用。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慢性腹泻患者禁服。
①内服过量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消化道一系列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剧烈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出血性胃肠炎;并可损害肾脏,出现少尿等;孕妇服用可致出血流产;以及过敏性休克,接触性皮炎等。
②年老体弱、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腹痛、便血、溃疡、痔疮患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③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儿童慎用。
④内服最大用量不得超过5g。
1、治牙痛:取新鲜的芦荟10g,洗净后放入口腔里疼痛的位置,咀嚼至糊状,口含20分钟,吞下即可,每日两次。
2、减缓肌肤老化:芦荟20g,菊花3g,先将芦荟去皮,然后和菊花一起放入锅中,加水慢炖,烧开后加入红茶包和蜂蜜,即可饮用。
3、可消除痤疮:将新鲜的芦荟适量,捣烂取汁,加入普通的膏状化妆品中,按一般化妆品涂抹。重者每日两次。
4、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芦荟、大黄、青黛各15g,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30g,木香0.3g,麝香l.5g。将以上11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20丸,生姜汤送服。
5、治肝火上炎、肠热便秘、目赤易怒、头晕心烦、睡眠不安:芦荟21,朱砂15。将芦荟和朱砂、研成细末,用白酒和成丸,每服36,温酒送服。
《药性论》:亦可单用,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本草经疏》:芦荟禀天地阴寒之气,故其味苦,其气寒,其性无毒。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其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三虫生于肠胃湿热,痔病疮瘘亦皆湿热下客肠脏,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也。详其功用,是足厥阴、足太阴二经药,亦可兼手少阴经。简误:其味至苦,其性大寒,主消不主补。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误服巴豆,毒能解除。杀虫去疳,镇心明目。治小儿癫痫惊搐,疗大人疮瘘痔疽。癣发颈间,同甘草研匀敷效;生齿缝,以盐汤漱净点瘥。
《本草备要》:泻热杀虫。大苦大寒。功专清热杀虫,凉肝明目,镇心除烦。治小儿惊痫五疳,敷齿湿癣,甘草末和敷。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小儿脾胃虚寒作泻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