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

拼音:shichangpu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

开窍祛痰,化湿和中

别名:昌本、菖蒲、大菖蒲、昌阳、昌草、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心、肝、脾经。

安神 化湿 化痰 活血 健胃 解毒 开窍 开胃 利尿 杀虫 增智 止痛

石菖蒲功效与作用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开窍,化痰,利尿,理气,活血,健胃,杀虫,解毒,开胃,止痛,安神益智。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1.开窍醒神(痰蒙清窍,神志昏迷证)用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语等症,常与半夏、天南星同用,如涤痰汤;若用治痰热蒙蔽,高热神昏,则常与郁金、竹沥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用治湿浊蒙蔽,头晕、嗜睡等症,常与茯苓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2.宁神益志(健忘,不寐,耳鸣,耳聋证)用治健忘,常与人参、茯苓等配伍为用;用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之不寐,心悸怔忡,常与人参、龙眼肉等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3.化湿和胃(湿阻中焦证)用治湿浊中阻之脘闷腹胀、痞塞疼痛等症,常与砂仁、苍术等同用;若湿从热化,湿热蕴伏,见身热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可与黄连、厚朴等配伍为用,如连朴饮。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4.其他还可用治声音嘶哑、痈疽疮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图片


石菖蒲主治

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痰浊蒙蔽之神志昏乱诸症及健忘、耳鸣、耳聋。现代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消化不良、咽炎、声带水肿、癫癎、肺性脑病、阻塞性肺部疾病、儿 童智力下降等。


石菖蒲现代药理研究

1.石菖蒲具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2.石菖蒲煎剂口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且缓解平滑肌痉挛。
3.石菖蒲可增加冠脉血流量。
4.石菖蒲具有平喘、镇咳作用。
5.α-细辛醚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导致的子宫收缩。体外实验表明石菖蒲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可使蛔虫麻痹和死亡。


石菖蒲成分

主含挥发油,另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具有抗惊厥、镇静、降压、解痉、抗肿瘤等作用。


石菖蒲食用方法

入汤剂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调敷。

石菖蒲禁忌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不宜与地胆、麻黄、饴糖、羊肉共用。

不宜使用铁器。

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不宜超量,久服。


石菖蒲选方

1、治霍乱吐泻不止:石菖蒲、高良姜、陈皮各50g,白术、炙甘草各25g。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粗末。每服15g,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2、治赤白带下:石菖蒲、补骨脂各等分。将以上中药炒为末。每服10g,温酒送服。

3、可安神镇静:石菖蒲5g,龙齿8g。将石菖蒲和龙齿装入炒布袋中,放入保温杯内,开水冲泡,代茶饮。

4、治失音:石菖蒲5g,胖大海5枚,薄荷适量。将以上3味中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保温杯内,开水冲泡,代茶饮。

5、安神益智:石菖蒲、玉竹各8g,山药12g,老鸭1只,老鸭处理干净,切块。山药、石菖蒲、玉竹分别洗净后,用纱布包好,与老鸭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大火炖煮,至鸭肉熟烂,加调料调味即可。

方一:治疗癫痫

石菖蒲9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可连续服用。

方二:治疗中暑腹痛

鲜石菖蒲10~15g,磨碾后冷开水服。

方三:治疗偏头痛

鲜石菖蒲根适量,白酒20~30ml。将鲜石菖蒲根洗净,切碎,捣烂取汁50ml,加入白酒调匀,分2次服。如无鲜石菖蒲,可用干菖蒲15g,煎水冲白酒服。

方四: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石菖蒲15g,水煎服。

方五:治疗小儿急惊风、喉间痰涎壅盛

鲜石菖蒲适量,地龙7条,竹沥40ml。将鲜石菖蒲洗净,捣烂绞汁20ml;再将地龙洗净,加白糖适量化水,与竹沥共调匀,分数次灌服。每日1剂。

方六:治疗耳鸣

取石菖蒲6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左耳及双耳耳鸣者,同服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1丸;右耳鸣者同服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

方七:治疗手癣

取石菖蒲30g放置盆内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然后倒入50g食醋,煮沸,凉至温后浸泡洗涤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洗后用干净毛巾拭干晾干,7日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治愈,重者最多用2个疗程。


石菖蒲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丈夫水藏,女人血海冷败,多忘,长智,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及蚤虱。


《本草纲目》:气温味辛,乃手少阴、足厥阴经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类。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无毒。主手足湿痹,可使屈伸;贴发背痈疽,能消肿毒。下气除烦闷,杀虫愈疥疮。消目翳,去头风。开心洞达出音声,益智慧通窍虚灵。劫耳聋耳鸣,禁尿遗尿数。腹痛或走者易效,胎动欲产者即安。鬼击懵死难苏,急灌生汁;温疟积热不解,宜浴浓汤。单味入酒煎,疗血海败,并产后不血不止;细末铺席卧,治遍身毒,及不痒发痛疮疡。谟按:生石涧而叶细嫩者,名菖蒲,根小节稠,味甚辛烈,堪收入药,通窍开心;种池塘而叶粗长者,名菖阳,根大节疏,味兼和淡,惟取作饯,餍酒点茶。故古方中但用此味,特加石字于上,示其所优,使人之不误取也。匪特菖蒲为然,他如栀子、茨菇,每加山字,亦此意尔。药必求真,服才获效。《经药》注下载:厚有服石菖蒲一十三年,身生长毛,冬袒不冷,日诵万语,牢记常全。今读书士,亦或取和远志为丸,朝夕吞服。盖因目击其说,欲假以开聪明、益智慧之一助也。


《景岳全书》:味辛微苦,性温。散风寒湿痹,除烦闷咳逆上气,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癫痫客忤,开心气胃气,行滞气,通九窍,益心智,明耳目,去头风泪下,出声音,温肠胃,暖丈夫水脏,妇人血海,禁止小便,辟邪逐鬼,及中恶卒死,杀虫,疗恶疮瘙疥。欲散痈毒,宜捣汁服用,渣贴之;若治耳痛,宜作末炒热绢裹音之。亦解巴豆、大戟等毒。


《本草备要》:宣通窍,补心。辛苦而温,芳香而散。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杨士瀛曰: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温,山药失之闭,唯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菖蒲黍米酸酒,治一切风。风痹惊痫,崩带胎漏。消肿止痛,解毒杀虫。李士材曰:芳香利窍,心脾良药,能佐地黄、天冬之属,资其宣导,若多用、独用,亦耗气血而为殃。秦艽为使。恶麻黄。忌饴糖、羊肉、铁器。


《本草崇原》:太阳之气,生于水中,上与肺金相合而主表,与君火相合而主神。菖蒲生于水石之中,气味辛温,乃禀太阳寒水之气,而上合于心肺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者,太阳之气,上与肺气相合而出于肌表也。开心孔者,太阳之气,上与心气相合而运其神机也。五脏在内,九窍在外,肝开窍于二目,心开窍于二耳,肺开窍于二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菖蒲禀寒水之精,能濡五脏之窍,故内补五脏,外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通耳目口鼻之上窍也。又曰主耳聋、痈疮者,言耳不能听而为耳痈、耳疮之症。菖蒲并能治之。温肠胃,止小便利,是通前后二阴之下窍也。菖蒲气味辛温,性唯上行,故温肠胃而止小便之过利。


《神农本草经读》:菖蒲性用略同远志,但彼苦而此辛,且生于水石之中,得太阳寒水之气。其味辛,合于肺金而主表;其气温,合于心包络之经,通于君火而主神。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者,从肺驱邪之解表也。开心窍至末句,皆言补心之效,其功同于远志。声音不出,此能入心,而转舌入肺以开窍也。痈疮为心火,而此能宁之。心火下济而光明,故能温肠胃而止小便利也。但菖蒲秉水精之气,外通九窍,内濡五脏,其性自下以行于上,与远志自上以行于下者有别。
 


石菖蒲药用部位

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多年生丛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0.5~0.8厘米,弯曲、分枝、密生环节。叶基生,长10~30厘米,宽0.5~0.7厘米,剑形条状,基部对折,中脉不明显。肉穗状花序圆柱形,叶状苞(佛焰苞)长5~15厘米。花小,黄绿色。浆果倒卵形。冬、春采根状茎,晒干。叶多鲜用,随用随采。根、叶均有香气。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生于山谷溪沟旁石上,有栽培。

石菖蒲选购保存

以身干、条长、粗壮、坚实、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无须根、气香者为佳。

石菖蒲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