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dougen
别名:豆根、胡豆莲、广豆根、苦豆根、南豆根、北豆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解毒 利咽 清热 消肿 止痛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3~6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
为治疗热毒蕴结而致咽喉肿痛的要药。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1.解毒利咽(咽喉肿痛) 用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症轻者,可单味煎汤内服或含漱或磨醋含咽;症重者可配以解毒利咽之品,如风热犯肺之咽痛,可配伍薄荷、牛蒡子等。若用治乳蛾喉痹,可与清热利咽之品配伍共用。
山豆根的功效与作用2.清热消肿(牙龈肿痛) 用治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清胃泻火之黄连、生石膏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症。
山豆根图片
山豆根图片
主治咽喉牙龈肿痛、喘满热咳、下痢、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等症。外治诸热肿,毒蛇咬伤。有报道称可治喉癌、膀胱癌、钩端螺旋体病、宫颈糜烂、恶性葡萄胎、银屑病、肝炎等,并能预防感冒。
1.山豆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山豆根有改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②山豆根可增加冠脉流量(CF),并随剂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③山豆根有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④山豆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2.山豆根有抗肿瘤作用。
3.山豆根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4.山豆根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能反射性兴奋呼吸;有明显平喘作用。
5.山豆根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6.山豆根有抗炎作用。
7.山豆根有抗胃溃疡作用,以山豆根素作用最强。
8.山豆根有镇静、镇痛、降温作用。
9.山豆根有保肝作用。
10.山豆根对免疫系统有影响。
11.山豆根还有抗肿瘤、利尿作用。
主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槐根碱等生物碱类化合物以及紫檀素、山槐素、柔枝槐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现代药理研究,山豆根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菌、抗炎、抗胃溃疡作用,还有升高白细胞、保肝作用。
①本品的毒性成分可能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腹痛或腹泻、四肢无力、心悸、胸闷。重则见面色苍白、四肢颤抖、抽搐、全身发冷、心跳加快或减慢,甚至休克。
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次用量不可超过9g,否则即可出现中毒。
1、治喉癣、满喉白色:山豆根、桔梗、玄参、射干、陈皮、麦冬、连翘各3g,甘草、薄荷各1.5g。水煎服。
2、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山豆根、射干各9g,桔梗、牛蒡子各6g,甘草3g。水煎服。
方一:治疗宫颈糜烂
将山豆根研成细粉,高压消毒。先以1:1000新洁尔灭消毒宫颈,后用棉球蘸山豆根粉涂宫颈糜烂处,1~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二:治疗头癣
取山豆根烘干后研为细末,加入油调成糊状后外敷患处,每日擦药1~2次。一般用药4~5次即可治愈。
方三:治疗痢疾
山豆根6g,水煎服。
方四: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山豆根9g,板蓝根30g。水煎服。
方五: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山豆根9g,桔梗9g,马兰12g,玄参15g,射干9g。水煎服。
方六:黄疸性肝炎
山豆根9g,鸡骨草30g,水煎服。
方七:治疗痔疮
鲜山豆根20g,猪大肠250g。炖食,
方八:治疗牙龈肿痛
山豆根6g,水煎服。
方九:治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及肺炎
山豆根120g,射干150g,锦灯笼180g,干青果300g,生栀子240g,麻黄24g,孩儿茶90g。上药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2岁以下酌减半量。
《本草纲目》: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蛇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解诸药热毒,消痈肿疮毒,杀寸白诸虫。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汤服五七分,解内热喘满腹胀。磨汁服,解热厥心痛。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诸虫热毒所伤。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本草新编》:山豆根,味苦,气寒,无毒。入肺经。止咽喉肿痛要药,亦治蛇伤虫咬。然止能治肺经之火邪,止咽痛实神。故治实火之邪则可,治虚火之邪则不可也。倘虚火而误用之,为害非浅也。或问山豆根泻喉痹之痛既神,凡有喉痛而尽治之矣,而吾子曰宜实火,而不宜于虚火。虚实何以辨之乎?夫虚实亦易分耳。得于外感者为实火,实火者,邪火之实也;得于内伤者为虚火,虚火者,相火之虚也。虽二火同入肺经,而虚实各异。实火宜泻,用山豆根泻之,苦寒以正析之也;虚火宜补,亦用山豆根苦寒以泻其火,则火且更甚,壅塞于咽喉之中而不得泻。必须用桂、附甘温之药,引其火以归源,下热而上热自消也。
《本草备要》:古名薯蓣,补脾肺,涩精气。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阴不足则内热,补阴故能清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渗湿故化痰止泻。《百一方》:山药半生半炒,半饮下,治噤口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强阴。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昂按:山药性涩,故治遗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山药能消热肿,盖补其气,则邪滞自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