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拼音:shengjiang

生姜图片


生姜

温中散寒,发汗解表

别名:姜根、大肉姜、鲜生姜、姜皮、百辣云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体质:痰湿体质

发汗 解表 解毒 润肺 散寒 温中 止咳 止呕

生姜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3~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解毒、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润肺止咳。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1.温胃止呕(胃寒呕吐)  用治胃寒呕吐,单独应用即能获效,经配伍后可用治多种呕吐。若虚呕者,可配伍党参、甘草等;热呕者,可配以竹茹、黄连等;痰饮呕吐,常与半夏同用,既可增强和中止呕之效,又可降低半夏的副作用,如小半夏汤。对于胃寒呕吐者最为合适。为“呕家圣药”。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2.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恶寒、咳嗽等症,常配以荆芥、防风等,如荆防败毒散;用治外感轻症,可单用煎汤或加红糖调服。还可用作预防感冒,亦可作为发汗解表剂中的辅助用药,如桂枝汤。本品其性温和,一般不作解表类的主要药物。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3.解毒(鱼蟹中毒及生半夏、生南星中毒)  用治过食鱼蟹所致呕吐、腹痛等,可在烹调鱼、蟹等时,配用生姜以解毒;若误服半夏、天南星发生中毒,见喉舌麻痹者,可用生姜煎汤饮服。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4.镇痛杀虫(诸痛证及百虫入耳)  用治肠疝痛、头痛、跌仆损伤疼痛、牙齿痛、蛇虫咬伤、百虫人耳。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5、促消化

姜所含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可以增进食欲。

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6、解毒杀菌

生姜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因此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通常会放上一些姜末、姜汁。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7、减轻晕车晕船

生姜中的烯、酮类化合物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晕车晕船的人在肚脐处放一片生姜,可大大减轻头晕、恶心的症状。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8、抗衰老

人体在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生理功能时,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氧自由基,促使机体发生癌症和衰老。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所以,吃姜能抗衰老。


生姜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胃气不和、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风寒或咳嗽,以及风寒感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等症。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及胃寒呕吐、腹痛、泄泻、肺寒咳嗽,痰饮、喘咳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寒凝血瘀所致头痛、肢体疼痛等。还可用于面部褐斑、斑秃、解药物和食物中毒、风寒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急性睾丸炎、血吸虫病等。


生姜现代药理研究

1.生姜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2.生姜有解热、镇痛作用。
3.生姜对消化系统的作用:①生姜有抗溃疡作用。②生姜对胃肠运动有作用。另一方面,生姜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③生姜对消化酶有抑制。
4.生姜有保肝利胆作用。
5.生姜有兴奋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作用。
6.生姜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对各种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7.生姜有降血脂作用。
8.生姜有抗氧化作用。
9.生姜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0.生姜可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
11.生姜影响血压,6-姜烯酮可使大鼠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的三相性作用。
12.生姜还有抗5-羟色胺,抑制亚硝酸胺合成、抗肿瘤、抗过敏作用。


生姜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芳香醇、甲基庚烯酮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生姜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胃寒呕吐、喘咳、胀满等,还用于由生半夏、生南星中毒引起的喉舌肿痛麻木等,生姜挥发油注射液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软组织伤痛等症。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呕作用,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


生姜食用方法

日常用法:3~8g,水煎服,或捣汁。1、胃溃疡鲜生姜5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用完。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恶心呕吐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汁服用。有化痰、止风寒呕吐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3滴至10滴,冲服。3、散寒、防感冒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发汗,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4、健脾胃、增食欲茯苓、白术各10克,羊肚250克,蜜枣2枚,生姜、料酒、盐各适量。加开水,隔水炖至熟烂,去药渣,加入调料即可。

生姜禁忌

阴虚内热和热盛的人不宜食姜。

皮肤病患者不宜服用。

生姜一次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会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烂姜、冻姜不能吃,因为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质。

不宜削皮食用,以免降低整体功效。鲜姜汁只宜用于止风寒呕吐,其他呕吐不宜使用。

①痔疮、痈疽疮疡者不可多食,尤不宜与酒同食。

②热邪内盛所致发热、口渴、尿赤、便秘等实热证,以及阴虚火旺证忌用。高血压患者不宜多用。阴虚咳嗽、盗汗、表虚自汗、胃热呕吐者忌用。


生姜选方

1、治胃气不和、呕哕不安:半夏12g,生姜适量。半夏煎汤取汁,生姜榨汁,将两种药汁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有开胃和中的功效。

2、治核嗽痰多、恶心呕吐、心悸:生姜10g,乌梅1个,半夏、化橘红各15g,茯苓9g,炙甘草45g。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服。

3、声嘶  :鲜生姜200g,切碎后蜜炙,每次取半匙,口含缓咽,每日3次,疗效颇佳。

4、治胃气不和、呕哕不安:半夏12g,生姜适量。半夏煎汤取汁,生姜榨汁,将两种药汁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有开胃和中的功效。

5、治核嗽痰多、恶心呕吐、心悸:生姜10g,乌梅1个,半夏、化橘红各15g,茯苓9g,炙甘草45g。水煎,去渣,温服,不拘时服。

方一: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取生姜适量洗净,晾干去皮,捣成泥浆,挤出姜汁。用适量脱脂棉将其吸附,将药棉均匀敷在患处,用洁净薄膜做成圆筒套在关节处,包扎药棉,用松紧带扎紧两端,防止姜汁流出和挥发。一般敷疗5~7日,早、晚各换药1次,连续外敷。

方二:治疗咳嗽

生姜50g,捣烂挤汁,加蜂蜜150g,盛于瓷器中调匀,隔水炖热约8分钟,使药液热度为60~80℃,分2次口服,用2~3日。小儿酌减。

方三:治疗咳喘

鲜生姜适量(如鸡蛋黄大),去皮,切碎,放鸡蛋1枚搅拌均匀,再放入油中煎成黄色。趁热吃,每日晨起1次,7日为1个疗程。

方四:治疗产后大出血导致的肢冷脉微

炮姜100~200g,鸡1只。将炮姜煎好,鸡另炖,以姜汤兑鸡汤温服。

方五: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鲜生姜45g,红糖30g,共捣为糊状,每日分3次服,7日为1个疗程。一般5日内痊愈。

方六:治疗风寒感冒

取鲜姜90g,捣成泥状,炒热至皮肤能忍受为度,摊贴于大椎穴,下加热袋保温仰卧,服热粥1碗,用单布罩头和面部,微汗即可去罩布,继续热敷40分钟即可,避风2小时。

方七:治疗腹胀

将鲜生姜捣碎或切成细丝或末,填满脐眼,外敷伤湿止痛膏,局部热敷,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并配合轻柔的顺时针腹部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6~12小时换1次。


生姜日常食用用法

治风寒感冒姜糖水

生姜捣烂,加入红糖,开水冲服。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忌用。

补虚养身,促消化一一老姜鸡汤

净肥母鸡650克,老姜100克,香葱、料酒各20克,酱油15克,盐3克,味精2克,胡椒粉、五香粉各少许,汤800克。将鸡剁成约3厘米见方的块,老姜去皮洗净,切成片,香葱切成小丁。鸡块下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污捞出。锅内放油烧热,下入姜片、鸡块炒出香味,加料酒、酱油、五香粉炒匀,加入汤、盐烧开,撇去浮沫,炖至熟烂,加味精、胡椒粉、葱花装碗即成。

温胃散寒一一生姜大枣粥

鲜生姜或干姜6?9克,大米或糯米100克,大枣4枚。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米、枣同煮成粥。阴虚者或孕妇慎食。

暖胃驱寒一一姜子鸭

鸭腿肉200克,子姜100克,青红椒各半个,洋葱半个,盐、味精、白糖、料酒、酱油、水淀粉各适量。将青红椒、子姜、洋葱分别切成丁,鸭肉切丁加料酒、盐、酱油、水淀粉拌匀腌制备用。锅中加少许油,下入鸭丁煸炒出油,放入子姜煸出香味,依次放入青红椒、洋葱翻炒,加料酒、酱油、白糖、盐、味精调味,加少许水炒匀出锅即可。

暖胃驱寒一一姜丝炒肉

猪肉250克,姜120克,料酒、酱油、鸡精、盐、香油、葱各适量。猪肉洗净,切成细丝;姜洗净,切丝后用凉水泡一会儿,沥干水分备用。油锅上火放油烧热,放入肉丝、葱末,翻炒至肉色发白,放入料酒、酱油,加盐、鸡精调味,再放入姜丝翻炒入味,淋香油出锅即可。


生姜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佐大枣益气厚肠,兼竹溺豁痰利窍。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同陈茯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里痰者即吐。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止胃翻作呕仙丹;温经散寒邪,解头疼发热圣药。霍乱转筋欲死,醇酒搀汁饮佳。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夜气敛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干姜。干则味辛,炮则味苦。气温大热,气味厚多。半浮半沉,阳中阴也。使恶并制,并与前同。干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瘥。一云:泻脾非泻正气。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生姜药用部位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有芳香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花茎自根茎抽出,穗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绿黄色,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秋冬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用湿沙堆放以保鲜。刮取的皮叫生姜皮。洗净后打烂绞取的汁叫生姜汁。将生姜晒干或烘干,即为干姜。取干姜切段,油沙拌炒,使之膨胀,即炮姜。将炮姜清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即为姜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生姜选购保存

生姜要选择姜块完整,无损伤,无腐烂,表面没有泥土和皱缩的。用保鲜袋保存,把口绑好,放冰箱中冷藏,随用随取。

生姜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