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拼音:yinchenhao

茵陈蒿图片


茵陈蒿

清热利湿,利胆保肝

别名:茵陈、绵茵陈、西茵陈、青蒿草、蚊仔烟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脾、肝、胆、膀胱经。

利胆 利湿 清肝 清热 散寒 散结 退黄 消炎

茵陈蒿功效与作用

可清热、利湿、消炎、散结、退黄、散风寒、清肝利胆;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高血压,高脂血症,药疹,湿疫,荨麻疫,风湿等症。


茵陈蒿主治

现代研究,茵陈制剂及所含多种成分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胆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有抗肿瘤作用;还可以利尿、解热、镇痛、消炎等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菌种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皮肤肿痒、肝炎所致全身发黄、酒精肝、自汗等亦可用茵陈蒿来治疗,用于传染性肝炎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茵陈蒿成分

它含有挥发油,而油中主要的成分为β-蒎烯、茵陈烯块、茵陈酮及叶酸等。


茵陈蒿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6~12g。外用:煎水洗。

茵陈蒿禁忌

脾虚泻下者要少用。

低血压者不宜。


茵陈蒿选方

1、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蒿30.0克  黄肉用七18.8克  白茅根30.0克  山栀根11.3克  珠仔草18.8克  荔枝草30.0克 

用法:水4碗煎1碗,渣用水3碗煎1碗,2次煎液合并,分2次服用。

2、胆囊发炎

组成:茵陈蒿30.0克  含壳草18.8克  马蹄金26.3克  虎杖18.8克

用法:水4碗煎1碗,渣以水3碗煎1碗,2次煎液合并,分2次服用。

3、胆道蛔虫症

组成:茵陈蒿56.3克  乌梅11.3克

用法:水4碗煎1碗,渣用水3碗煎3克,两次煎液混合后,分2次服。

4、荨麻疹、皮肤肿痒

组成:茵陈蒿30.0克  荷叶15.0克  蜂蜜适量

用法:两味药用清水洗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每次服5.6克,蜜水调服。

5、高血压症

组成:茵陈蒿30.0克  夏枯草30.0克  桑叶18.8克  菊花11.3克

用法:水4碗煎1碗,药猹用水3碗煎1碗,2次煎液合并,分2~3次服。

6、高脂血症

组成:茵陈蒿30.0克  蒲黄11.3克  山楂18.8克  生麦芽15.0克  女贞子18.8克

用法:水4碗煎1碗,渣以水3碗煎1碗,2次煎液合并,分2次服之。服用半个月左右。

7、皮肤湿疹

组成:茵陈蒿30.0克  黄花千里光18.8克  苦参18.8克  水剑草15.0克

用法:水5碗,煮浓液,待温时洗湿瘆处。

备注:水剑草又名石菖蒲。

8、服药引起皮肤疹、荨麻疹

组成:茵陈蒿30.0克  绿豆37.5克  土茯苓30.0克  红枣10粒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用。

9、甲型肝炎GOT、GTP升高

组成:茵陈蒿30.0克  鲜垂盆草56.3克  白鹤灵芝37.5克  珠仔草30.0克  桶交藤30.0克  九宝塔30.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

10、急、慢性肝炎

组成:茵陈蒿、赤芍、黄芪、白芍各15.0克  夜交藤30.0克  藿香、当归、杏仁、远志、佩兰叶、郁金、橘红、石菖蒲各10.0克  黄连5.0克  琥珀粉末、羚羊角粉末各1克(冲服)

用法:以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11、全身黄疸

组成:茵陈蒿1把  生姜1块

用法:将茵陈蒿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12、全身风痒生疥疮

组成:茵陈蒿适量

用法:用水煎浓汁,清洗患处。

13、感冒、黄疸、漆疮

组成:茵陈蒿25.0克

用法:用水煎服。


茵陈蒿日常食用用法

茵陈蒿茶

材料:茵陈蒿2.5克,广藿香、佩兰、金银花各5克

做法:将其全部装入杯中,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即可。

养身功效:治口臭。


茵陈蒿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

茵陈蒿选购保存

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应置于干燥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潮。

茵陈蒿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