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zi
别名:黄栀子、山栀、栀子仁、山枝子、大红栀、黄鸡子、越桃、木丹、支子、枝子、山栀子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体质:湿热体质
除烦 降压 解毒 利胆 利湿 凉血 清热 祛湿 消炎 消肿 泻火 镇静 止痛 止血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栀子图片
解毒、止痛、祛瘀、利湿、利胆、降压、镇静、消炎、止血、消肿、清热凉血、泻火除烦。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火毒疮疡) 用治多种热毒病症,如疮疡肿痛,常与黄连、黄芩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2.泻火除烦(热病心烦) 用治热病烦热、躁扰不宁、睡眠不宁等症,配以淡豆豉,如栀子豉汤;症重者,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可与黄连、黄芩等药配伍共用,如清瘟败毒饮;若肝郁火热之口苦目赤等,配以黄芩、龙胆草等,如龙胆泻肝汤。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用治血热妄行之呕血、衄血、咯血及尿血等,配以侧柏叶、茜草等,如十灰散。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4.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淋证)用治肝胆湿热郁结不解所致的黄疽,配以茵陈、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若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短赤涩痛、淋漓不尽等,配以车前子、瞿麦等,如八正散。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炒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栀子图片
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目赤、黄疸、实火牙疼、口舌生疮、尿血、眼结膜炎、热毒疮疡等症;也可以外用于扭伤肿痛。用于热病心烦、火毒炽盛、髙热神昏、口疮口臭、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热淋、血淋、血热出血、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感染及多种火热证、扭挫伤痛、冠心病等常配伍用之。
1.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保肝作用。(2)利胆作用。(3)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
2.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
4.栀子有抗炎作用,并对软组织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5.栀子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6.栀子有凝血作用。其炒焦品、烘品水煎液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
7.栀子有致泻作用。
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现代药理研究,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还有利胆作用,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降压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
脾虚便溏者忌服。吐血者忌服。
①超量使用可致头昏、心悸、腹痛、恶心、呕吐、小便量多,全身乏力、出冷汗、头晕目眩不能站立,继则昏迷。
②脾胃虚寒或便溏食少者忌用。病邪在表及虚火上升所致的咽痛、头痛者忌用。孕妇慎用。
泻火清肝,凉血降压扼子茶
绿茶、栀子各30克。加水适量(800~1000毫升),煎浓汁1碗(400~500毫升)。每日1剂,分上、下午2次温服。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等。
清热解烦,止吐栀子豉汤
豆豉10克,栀子10克。锅内加水75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药液,再入豆豉,煮取300毫升,去渣,备用。本品可止吐,对食道炎、胃炎有一定的效果。一日两次,每次一剂,先温服一次,待吐止后再服。
清热泻脾,除烦润燥灯心草栀子粥
粳米30克,灯心草6克,栀子3克,熟石青粉(食用)10克。先煎煮石青、山栀子、灯心草,久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共煮成粥。
舒肝理气,清热泻火香附栀子粥
香附6克,梔子10克,粳米100克。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清热凉血,除烦止渴栀子仁枸杞粥
栀子仁10克,鲜藕6克,白茅根30克,枸杞子40克,粳米130克。将栀子仁、藕节、白茅根、枸杞子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加水煮煎药汁。粳米下锅,下入药汁、清水,烧沸,小火煮烂成稀粥,可加蜂蜜适量调味即可。
清热泻火栀子仁粥
粳米100克,栀子仁5克。将栀子仁碾成细末,用粳米煮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仁末稍煮即成。本品不宜久服多食。平素大便泄泻者忌用。
栀子仁粥
材料:栀子仁3g,大米50g,白糖适量。
做法:同煮为粥熟,加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连服3~5天。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疔疮痈毒、肺热咳血、尿路感染、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无毒。一名越桃。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盖烦者,气也。燥者,懊不眠之谓。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崇原》:栀子气味苦寒,其色黄赤,春荣夏茂,凌冬不凋,盖禀少阴之气化。少阴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栀花六出。六者水成数也。稍秒结实,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禀寒水之精,而上结君火之实。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者,禀寒水之精,而治热之在内也。面赤,酒疱鼻齇,白癞,赤癞,疮疡者,结君火之实,而治热之在外也。栀子能启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热,得能导火热之气以下降者,如此。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水火,调和心痛之功。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鼓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夫不参经旨,而以讹传讹者,不独一栀子为然矣。
《神农本草经读》:栀子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苦,得火味而入心。五内邪气,五脏受热邪之气也;胃中热气,胃经热烦,懊恼不眠也;心之华在面,赤则心火盛也;鼻属肺,酒齄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癞为湿;赤癞为热;疮疡为心火,栀子下秉寒水精,上结君火之实,起启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之气下行,故统主以上诸症。唯生用之气性尚存,若炒黑,则为死灰无用之物矣。仲景栀子豉汤用之者,取其交垢水火,调和心肾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栀子能涌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