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拼音:danzhuye

淡竹叶图片


淡竹叶

清热除烦,利尿通淋

别名:竹叶、淡竹、山冬、地竹、山鸡米、迷身草、竹叶麦冬、金竹叶、碎骨子、山鸡采、长竹叶、野麦冬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心、胃、小肠经。

除烦 解热 利尿 清热 清心 清心火 润肺 生津 通淋 泻火

淡竹叶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6~10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利尿、解热、滑胎、泻火、清心火、润肺生津、清热除烦、利水通淋。

淡竹叶图片

淡竹叶图片

淡竹叶图片

淡竹叶图片


淡竹叶主治

主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等症。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及小便不利、淋涩疼痛等症。传统经验认为本品善清心火,对夏季感受暑热所出现的心烦、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用之最宜。对急性感染引起的发热、烦渴、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等可用之。


淡竹叶现代药理研究

1.竹叶有解热作用。
2.淡竹叶有利尿作用,其在利尿的同时,还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
3.淡竹叶有抑菌作用,体外实验本品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4.淡竹叶还有抗肿瘤和升血糖作用。


淡竹叶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淡竹叶有解热、利尿、抑菌作用,还有抗肿瘤、升高血糖作用。


淡竹叶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5~9g,水煎服。1、做饮品竹叶、甘草、西洋参各3g,石斛、麦冬各10g,鲜西瓜皮400g,砂糖适量。水煎去渣,代替饮品,服用前加砂糖调味即可。2、煎服杏仁、连翘各10g,竹叶12g,薄荷3g(后下)。用水煎服。可治风湿感冒。3、煮粥竹叶、莲子心、各10g,板蓝根20g,糯米50g,砂糖适量。将糯米淘洗后放入砂锅中,放入清水煮粥。

淡竹叶禁忌

淡竹叶性寒,虚寒体质者须慎用。

①有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报道。

②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慎用。孕妇忌用。

③使用本品时不宜同时使用发汗药或涌吐药。


淡竹叶选方

1、治伤寒、温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虚烦不寐:淡竹叶、人参、炙甘草各6g,石膏50g,半夏9g,麦冬20g,大米10g。水煎中药,去渣取汁,将大米放入药汁中煮熟,温服,每日3次。

2、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涑竹叶、麦冬、义小麦、茯苓各30g,炙甘草、人参各15g。将珙上6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6g,加生姜15g,水煎,去渣,温服,中午、临睡空腹各服1次。

3、眼睛结膜炎

淡竹叶26.3g,野菊花11.3g,栀子根7.5g,甘草3.8g,狗肝菜18.8g,甜珠仔草30,水4碗煎1碗,第2次以水3碗半煎3g,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服5日。

4、口舌糜烂

鲜淡竹叶30g,车前草15g,木通11.3g,甘草3.8g,灯心草11.3g,牙漏草11.3g,水3碗煎1碗,第2次以水2碗半煎3g,早晚饭后各服1次。

5、预防中暑

淡竹叶11.3g,忍冬花11.3g,鸭公青11.3g,埔姜叶11.3g,牛筋草7.5g,冰煎当茶饮。

6、风火牙痛,牙龈溃烂

淡竹叶56.3g,生石膏30g,生姜5.6g,食盐适量,水4碗煎1碗半,去渣。频频含咽之。

7、急性咽炎

咽部生出颗粒,舌头炎,口疮,淡竹叶11.3g,麦门冬15g,连钱草18.8g,灯心草15g,水3碗煎浓汁,去药渣。频频含咽。

8、小儿麻痹症发烧期

淡竹叶15g,鲜芦竹根56.3g,金银花藤30g,鲜白茅根15g,大青叶7.5g,水5碗煎1碗半,分3次服。

方一:治疗小便不利,淋漓疼痛

淡竹叶30g,车前草、木通各15g,水煎服。

方二:预防流脑

淡竹叶、白苇根、冬瓜皮、荷叶各10g,水煎服。每周2~3次,每次1剂。

方三:治疗火眼痛

淡竹叶15g,加白糖煮豆腐适量吃。

方四:治疗黄疸

淡竹叶30g,茵陈15g,栀子根10g,水煎服。

方五:治疗咽喉肿痛

淡竹叶30g,栀子根15g,水煎服。

方六:治疗感冒发热

淡竹叶30g,葛根、路边青各15g,岗梅根10g,薄荷6g,水煎服。

方七:治疗心火亢盛,口疮,尿赤

淡竹叶、木通各10g,甘草6g,,生地黄15g,水煎服。

方八:治疗热病烦躁

淡竹叶15g,生地黄、麦冬、知母各10g,水煎服,热甚加石膏30g同煮。

1.病毒性心肌炎

用淡竹叶配生地黄、木通、甘草等制成导赤散,随证加减,治病毒性心肌炎。

2.白塞综合征

用导赤散加味治疗白塞综合征。

3.顽固性呕吐、呃逆

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呕吐、呃逆。

4.口腔炎、牙周炎、扁桃俥炎淡竹叶30~60g,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g,薄荷9g。水煎服。

5.热病烦渴

淡竹叶、白茅根各30g,金银花12g。水煎,分3~4次服。

6.小便不利、淋闭不通

淡竹叶30g,木通、滑石各6g,甘草3g。水煎服。

7预防流行性型脑炎

淡竹叶、荷叶、冬瓜皮、白茅根各9g。水煎服,每周1~2次。

8.尿血

淡竹叶12g,鲜茅根30g,仙鹤草15g。水煎服。

9尿路感染

淡竹叶12~15g,海金沙、凤尾草各30g,灯心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10.血淋、小便疼痛

淡竹叶、生藕节各30g,生地15g。水煎服,每日2次。

11.膀胱炎

淡竹叶15g,灯心草10g,海金沙6g。水煎服。

12.肾炎

淡竹根及块根、淡竹叶、多枝杜鹃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13.淡竹叶汤

淡竹叶、麦门冬、浮小麦、白茯苓各30g,炙甘草、人参各15g。水煎服。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14.预防中暑

淡竹叶、大青叶、金银花叶各10g,水煎(或开水泡)代茶饮。

15.口舌糜烂

鲜淡竹叶30g,车前草15g,甘草3g。水煎服。

16.火热牙痛、牙龈溃烂

淡竹叶50g,生姜5g,食盐2g,生石膏30g。水煎取药液,频频含咽。

17.热病口渴、心烦不安、口糜舌疮

淡竹叶、茅根、金银花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18.肺炎高热咳嗽

淡竹叶30g,麦冬15g。水煎,冲蜜服,日2~3次。

19.小儿水痘

淡竹叶、蒲公英各9g,金银花15g。水煎服。

20预防麻疹

淡竹叶12g,夏枯草30g,马蹄40~60g。水煎代茶饮。


淡竹叶日常食用用法

淡竹叶粥

材料:淡竹叶15g,白米30g

做法:先把淡竹叶加水煎成药汤,滤取渣滓,再加入白米煮成粥。可加入冰糖调味,每日早晚食用。

养身功效:清心泻火,利尿。适用于鹅口疮属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等。

淡竹叶饮

材料:淡竹叶15g,车前草15g。

做法:将上二味加水适量共煎汤,代茶饮。

功效:具有清心解热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尿频、色黄等症。

淡竹叶粥

材料:粳米、白糖各100g,淡竹叶30g。

做法:同煮为粥,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尿频、火重、小便不利等症。

淡竹叶山药粥

材料:淡竹叶30g,山药20g,大米60g,白糖20g。

做法:淡竹叶水煎取汁备用;将山药用清水浸泡一夜,切成2cm见方的薄片。将所有食材同煮成粥,加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健脾祛暑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烦、小便不利等症。

淡竹叶赤小豆鸭肉汤

材料:淡竹叶12g,赤小豆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白茅根10g,雄鸭200g。做法:将上述诸药与适量清水同入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鸭肉块,文火煎煮30分钟后,调味食用。

功效: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小便不利等症。

淡竹叶桑菊田鸡汤

材料:淡竹叶12g,桑叶、菊花、白茅根各10g,田鸡2只。

做法:将上述诸料一同放入炖锅内,煎煮30分钟后,调味食用。

功效:具有疏风、清热、解毒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温初起的感冒。

淡竹叶薄荷鲫鱼汤

材料:淡竹叶12g,薄荷6g,白茅根12g,升麻10g,竹笋30g,鲫鱼250~500g。

功效:具有发汗、透疹、解毒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热感冒。

竹叶银连薄荷茶

材料:淡竹叶30g,金银花6g,连翘12g,牛蒡子10g,薄荷6g,绿茶5g。

做法:代茶饮,反复冲服至味淡。

功效:具有辛凉解表、发散风热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热感冒。

小儿发热、惊风

材料:淡竹叶、灯心草、麦冬各6g,乌豆15g,竹心20条,柿饼1块。

做法:水煎服。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小儿发热、惊风等病症。

淡竹叶豆腐汤

材料:淡竹叶15~25g,豆腐250g,白糖适量。

做法:将淡竹叶、豆腐加清水煮熟,加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清热除烦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风热感冒。

竹叶黄芪汤

材料:淡竹叶、生地黄、黄民、麦冬、当归、川芎、黄夸、甘草、芍药、人参、半夏各15g,生石膏30g。

做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具有滋阴生津、清热的功效。

适应证:可用于头疸、热甚口渴等病症。


淡竹叶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烦热,风,喉痹,呕逆。
《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药性赋》:味辛、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新旧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之上冲。
《本草纲目》:煎汤,熨霍乱转筋。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苦竹叶)烧末,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频用频效。
《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
《景岳全书》:味甘淡,气平微凉,阴中微阳,气味俱轻。清上气咳逆喘促,消痰涎,解热狂,退虚热烦躁不眠,壮热头痛,止吐血。专凉心经,亦清脾气。却风热,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淡竹叶药用部位

为禾木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地上部分。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根茎稍木质化,密生长须根,根中下部常膨大呈纺锤形(称“碎骨子”,酷似麦冬,但不能代替麦冬使用)。茎丛生,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细的纵纹。叶似竹叶;长5~20厘米,有多数平行脉、穗状花序,疏松,呈圆锥状,生于秆顶;小穗无柄。夏末开化前采茎、叶,秋、冬采块根,鲜用或晒干。我国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

淡竹叶选购保存

以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颜色青绿者为佳。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储存,并防灰尘。

淡竹叶价格


相关中草药


相关中药方剂